记者目击:从血样中提取DNA数据上传到全国大库中进行比对
3月29日上午,省公安厅鉴定中心DNA实验,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支队民警钱明喆正把一份血样交到DNA实验副钱程手中,钱程在核实无误后再将血样交到技术人员手中开始DNA采集工作。据了解,警方采集的血样是通过采集卡的形式保存,保存十年以上没有问题。
随后记者跟随技术人员前往实验区域,而进入之前先对记者的唾液进行了一次采集。据了解,如果有非实验日常的想进入实验内,需要进行一个全信息的采集,这也是为了防止新人员在进入实验之后,对实验造成污染。
在实验区域,技术人员为记者演示了DNA提取检验的全过程,通过技术人员的操作及专注仪器处理,血液样本中的DNA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技术人员再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大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研判。
专家讲述:全国大库里有1亿多条数据比对工作极其繁琐和枯燥
省公安厅鉴定中心DNA实验副钱程说,全国公安机关有打拐DNA数据库,成立于2009年,里面存的是走失或者涉拐儿童以及寻找走失涉拐儿童父母的基本信息的DNA数据。2019年,这个数据库进行了升级,和大库联网,可以比对的数据增加了,不仅仅是走失儿童等,也可能是常住人口或犯罪人员,这对于走失多年的儿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情况或不知道报案寻亲的非常有利。目前大库里大概有1亿多条数据。
面对这么多条数据,比对工作是极其繁琐和枯燥的。钱程说,一条DNA数据上传到数据库后,数据库是自动比对的,但机器一次比出的信息会很多,需要人工在这大量的信息里面进行筛选,更终确定究竟哪条是有用的数据。“团圆行动”开展后,他们更是有专人负责比对这部分工作,主要是把目前还未找到孩子的父母,还有还未找到家的孩子的DNA数据挑选出来,在全国范围逐条进行亲缘比对,这样可以加快比对时效。
“对海量信息进行比对确实是枯燥无味的,但每个都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深深知道离散家庭对于重逢的渴望。”钱程说。
喜人成果:我省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研判认定7名被拐儿童
而对于比对成功的数据,警方还要二次复核检验。省公安厅刑侦局打拐支队民警钱明喆说,如果血样在线上已经盲比成功,那么民警会联系上父母、子女等多方,然后重新采集一遍血样,再送到鉴定中心,进行二次复核检验,以确保检验及比对结果的准确性。
省公安厅鉴定中心DNA实验副钱程说,“团圆行动”开展以来,他们联合省内各州公安机关DNA实验,把历年检验入库的数据进行筛选,对目前仍未比对成功的数据,逐条定期在数据库海量数据中进行反复对比,对于比对成功的数据要进行二次复核检验。而针对单亲父母配偶的直系亲属样本进行了补充检验,并在原有检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Y染色体检验比对方式,这些新增的检验及比对方法大大增加了走失儿童比对成功的可能性。
省公安厅鉴定中心副金留钦说,截至3月20日,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技术部门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克服此类案件发案时间长、信息少等诸多困难,已成功研判并认定7名被拐儿童,得到了受害家庭的肯定及认可。今后,警方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判力度,创新研判手段,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团圆行动”,为更多家庭团圆、为创建更安全省份做出技术应有的贡献。
警方提醒:在发现孩子走失后请尽早报案并采血
而警方也再次提醒家长,在发现孩子走失的24小时内,应尽早去公安机关报案,提供失踪儿童信息及照片,并采集血液样本,由受理的公安机关将血液样本送至本地DNA实验进行检验。采血这个过程是免费的,DNA检验可以为寻找孩子增加一条有力途径。
来源: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闯 实习生 张铭轩 报道 蒋盛松 摄
编辑:零柒
公安打拐工作不断升级:DNA比对技术、互联网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25日 10:42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打开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儿童失踪信息不时弹出:“福建省厦门湖里区华林金盛花园,12岁女孩走失……如有线索,请迅速与警方联系。”“江西省赣州信丰县东江乐苑,10岁男孩走失……如有线索,请迅速与警方联系。”每条微博都有失踪儿童的信息简介,并附上照片,同时留有公安打拐民警的联系方式。
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打拐、防走失,关乎千家万户的团圆梦。近年来,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打击拐卖儿童犯罪专项行动,并且依托科技手段,不断优化升级打拐工作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努力让犯罪分子插翅难逃,让丢失的孩子都能回家。
全民反拐
“团圆”系统对失踪儿童信息1小时内推送半径100公里
5月24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四期正式上线。自2016年5月15日上线以来,共有25家新媒体和移动应用接入该平台。失踪儿童的信息,除了出现在官方微博,还会借助“团圆”系统在诸多新媒体和移动应用终端同步发布。24日,饿了么等4家新媒体和应用终端接入“团圆”系统,300万外卖骑手也将成为打拐工作的“眼线”。
对打拐工作而言,一大难点在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儿童被拐卖后找寻难度大,而且孩子太小无法报警,发现线索比较困难。但是,不管被拐卖到哪里,买主周边的群众多半会知道。因此,公安机关除了使用调查走访等传统手段主动发现拐卖犯罪线索外,还需要广泛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团圆”系统应运而生。它可以让更多群众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尽快破案,形成群防群治、全民反拐的氛围。
“广大群众反映的儿童失踪线索,平台官方微博会时间通知地方打拐民警核查,确属失踪的,积极督促涉案地警方发布信息,尽快找回儿童;失踪儿童已找回的,平台将及时反馈情况;属于谣言的,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辟谣。”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副孟庆甜介绍,目前,公安系统的部、省、、县四级共有6000余名打拐民警有平台信息发布权限,并且儿童失踪信息推送原则大体是失踪1小时内,推送半径100公里;失踪2小时内,推送半径200公里;失踪3小时内,推送半径300公里;超过3小时的,推送半径500公里。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15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整整运行两年,共发布3053条儿童失踪信息,找回儿童2980名,找回率为97.6%。其中,离家出走儿童1705名、迷走失儿童424名、溺水等意外身亡儿童140名、解救被拐卖儿童48名。
滴血寻亲
DNA比对技术助力打拐
如果说“团圆”系统主要侧重于新发生的儿童失踪被拐案件,那么,儿童失踪多年的积案,又该如何破解呢?
18年前,朱某某离乡背井来到广州做小生意,虽不富裕,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然而2000年9月9日,一场噩梦突然降临,朱某某年仅3岁的儿子被人当街拐走。
自此,朱某某一家踏上了痛苦的漫漫寻亲。后来,他得知可以通过DNA比对寻亲,就去当地公安机关采血。今年5月18日上午,在深圳技术处大堂,父子终于相见。“接到警方的电话说找到儿子了,手上的饭洒了一地,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朱某某说。
“国内警方将DNA比对技术大规模用于打击拐卖犯罪工作,是世界首创。”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士渠表示,采血检测DNA输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是寻亲捷径,DNA数据库能自动比对,即便儿童被拐多年之后体貌特征发生变化,身源难以识别,警方依然可以准确、快速地认定被拐儿童的身份。
根据公安部要求,包括两类父母、三类儿童在内的五类人员必须采集血样进行检验,并将数据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其中,两类父母是指已经确认被拐卖儿童的亲生父母、自己要求采血的失踪儿童亲生父母。三类儿童包括解救的被拐卖儿童,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卖的儿童和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儿童。
据陈士渠介绍,当前承担血样检测任务的各地公安机关DNA实验早已全部联网,公安机关在报案、查找、侦查调查和采血、检验、比对工作中,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已帮助5000多名被拐多年的儿童与家人团聚。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去年新加入了‘滴血寻亲’功能。”孟庆甜说,只需打开高德地图,输入“寻亲”就可搜索到更近的采血点,未及时采集血样的被拐儿童和被拐儿童家长可就近免费采血,采集的血样将加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负责到底
孩子没找到专案组不撤销
对于社会上流传的“儿童失踪超过24小时,警方才会立案”的说法,公安部打拐办重申,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失踪,应当时间拨打110报警,警方必须根据规定立即立案,开展侦办工作。记者了解到,公安部明确规定,凡是发生的拐卖儿童案件,公安机关实行“一长三包责任制”,即由县区公安机关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专案组长,并对案件侦办、查找解救被拐卖人员、安抚被害人家庭等三项工作全程负责到底。孩子没有找到、案件没有侦破,专案组不能撤销。
与其事后痛苦,不如防患未然。警方提示,为了防止孩子走失,家长应尽可能地多花时间陪伴和照顾,并教会孩子应对危险、困难的能力和技巧,比如让孩子记住自己所在的城、小区、门牌等信息,记住自己及家人的姓名、电话等信息;让孩子学会拨打紧急电话,110、119、120等;孩子一旦走失,尽可能地待在原地,如需求助,求助对象限于穿军装、警服的群体,保安等有职业特征的人员。“通过对官方平台信息的梳理分析,我们还发现,很多儿童失踪属于离家出走,这就提醒广大家长注重孩子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同时暑期即将来临,为防止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家长还应注重加强孩子的安全监管,避免悲剧的发生。”孟庆甜说。
以上关于“打拐DNA比对多长时间(让你了解DNA比对技术的工作原理)”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